太阳是地球的光源,提供可见光、热量以及生物活动所需的基本能量。太阳能量不可或缺,因为它为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提供能量。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将迅速耗竭其能量,导致所有生命形式灭绝。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让我们得以从独特的视角一窥自然的复杂性。随着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不断加深,在爬虫养殖领域,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要真正满足它们的需求,就必须关注它们的自然栖息地。茂密的森林、干旱的沙漠和崎岖的地形,正是它们福祉的蓝图。这种方法不仅仅是模仿它们的生存环境,更是捕捉它们野外生存的精髓,旨在“让你的爬行动物感到宾至如归”。
自然阳光的光谱范围广泛,涵盖从紫外线到红外线的光谱,这不仅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条件,更是它们生存的必要组成部分。提供适当的光谱和光照强度,包括UV-B和近红外线(IR-A),并非可有可无的奢侈,而是先决条件。它能够促进它们的健康,促进维生素D3的合成——这对于钙的吸收至关重要——并增强整体器官功能、活力和免疫反应。此外,合适的光照还能唤醒它们的色彩世界,增强它们的视觉体验。在爬虫养殖领域,某些误解偶尔会蒙蔽我们的理解。许多两栖动物,包括青蛙,都能从UV-B辐射中获得切实的益处。尽管它们与太阳的相互作用可能不像某些爬行动物那样明显,但它们确实利用UV-B辐射来实现各种生理功能。
先前被归类为“夜行性”的物种通常缺乏不可或缺的全光谱UV-B光照。经过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豹纹壁虎和凤头壁虎等物种表现出黄昏行为,在黎明和黄昏的微弱光线下活跃起来。即使在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光线昏暗的栖息地,太阳能也能穿透其中,形成紫外线区域。日光如何穿透岩石缝隙或照亮森林地面,展现了这些动物在利用这种能量方面的进化适应性。从选择性晒太阳到躲避,它们的行为揭示了数千年来精妙的策略。这些行为并非简单的日常活动,而是复杂的生物反应,能够激活重要的生理过程。
先前被归类为“夜行性”的物种通常缺乏不可或缺的全光谱UV-B光照。经过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豹纹壁虎和凤头壁虎等物种表现出黄昏行为,在黎明和黄昏的微弱光线下活跃起来。即使在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光线昏暗的栖息地,太阳能也能穿透其中,形成紫外线区域。日光如何穿透岩石缝隙或照亮森林地面,展现了这些动物在利用这种能量方面的进化适应性。从选择性晒太阳到躲避,它们的行为揭示了数千年来精妙的策略。这些行为并非简单的日常活动,而是复杂的生物反应,能够激活重要的生理过程。
辐射光谱

弗格森区域由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的加里·弗格森教授于2010年开发。弗格森和他的爬虫学家团队收集了15种爬行动物每日紫外线照射量的数据。在随后的出版物中,这15种爬行动物根据其体温调节行为(每日阳光照射量)和微生境偏好被分为四组:“弗格森区域”。相应的紫外线照射指南基于随机遇到的野生样本的平均辐照度:1区辐照度最低,4区辐照度最高。
英国和爱尔兰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BIAZA)在弗格森博士的研究基础上,为数百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划分了弗格森区域。在14个动物学组织、专业爬行动物饲养员和私人爬虫学家的帮助下,共计254个物种被划分到4个弗格森区域。
4 个区域的概述、其对应的 UVI 梯度以及每个区域常见物种的几个示例:
隐热带(弗格森1区)
1区=黄昏或阴凉处,热适应者
- 平均暴露量:UVI 0-0.7;记录的最大暴露量:UVI 0.6-1.4
- 避免阳光直射的动物,例如:凤头守宫、豹纹守宫、缅甸蟒、奶蛇
中光带(弗格森2区)
- 平均暴露量:UVI 0.7-1.0;记录的最大暴露量:UVI 1.1-3.0
- 偶尔短时间晒太阳(绿安乐蜥、蟒蛇、华丽箱龟、澳大利亚水龙)
真光层(弗格森3区)
- 平均暴露量:UVI 1.0-2.6;记录的最大暴露量:UVI 2.9-7.4
- 在早晨或午后,或中午部分多云时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下(褶边蜥蜴、也门变色龙、立日守宫、豹纹陆龟)
日光区(弗格森4区)
- 平均暴露量:UVI 2.6-3.5;记录的最大暴露量:UVI 4.5-9.5
- 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下,可能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Chuckwalla、Uromastyx、犀鬣蜥、缘缘陆龟)
(弗格森等人(2010)、贝恩斯等人(2016))

根据晒太阳行为、弗格森4个区域以及所研究的物种,可以为玻璃容器内的任何物种提供合适的UVB光照。合适的光照需要结合灯具选择、灯泡选择和晒太阳距离,因为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UVB照射。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栖息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每种环境都对阳光照射提出了独特的挑战和机遇。这种阳光照射的差异对它们的体温调节、自然活动,尤其是许多生理和生物过程至关重要,包括维生素 D3 的合成、钙代谢、增强免疫系统以及促进健康的食欲和消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类这些差异,我们确定了四个不同的紫外线指数区域:
(弗格森 1 区)
隐光带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主要适应昼夜循环中的黄昏时段。它们的行为和生理适应性与黎明和黄昏时分的柔和光照相协调。相反,被称为“阴凉栖息动物”的物种表现出对阳光直射的固有厌恶,它们会选择在森林下层植被或僻静的岩石栖息地中生存。这些独特的适应策略凸显了进化生物学中深刻的多样性。在环境活动减少的时期,黄昏栖息动物会表现出更高的活动量,而“阴凉栖息动物”则会在阳光直射量最小的环境中生存。无论是选择隐蔽的光照还是刻意将自己定位在接收太阳辐射的位置,这些生物都需要紫外线来维持生理健康。
隐光区包括 夜行性和黄昏性动物,它们接触的阳光很少,通常被称为“阴凉动物”。

(弗格森 2 区)
在中光带,爬行动物表现出以间歇性晒太阳为特征的适应性行为,交替利用光照和阴影以获得最佳光照。它们的体温调节策略并非持续寻求阳光,而是选择性晒太阳以维持最佳体温和适当的UV-B辐射水平。这种行为有助于有效调节体温及UV-B辐射,使其能够吸收充足的热量和UV-B辐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过热和过度暴露的风险。这些爬行动物的栖息地通常包含多种光照和阴影微环境,使它们能够根据代谢需求灵活地通过晒太阳或寻找庇护所来调节热量和UV-B辐射。
中光层包括 部分或偶尔晒太阳的物种,它们会间歇性地受到阳光照射。

(弗格森 3 区)
适应真光带的爬行动物表现出显著的行为可塑性,能够应对不同的太阳辐射强度。这些生物进化出了特定的体温调节行为,以有效地利用太阳辐射。无论是蜥蜴在光照充足的基质上进行长时间的姿势调整,还是蛇在林下植被光照充足的区域内选择性地活动,这些爬行动物都展现出对最佳光照条件的娴熟判断。它们在直射阳光和半影区域之间的灵活移动,确保了有效的体温调节,并增强了它们应对潜在捕食者的隐秘策略。
真光层覆盖 那些在开放或部分阳光下晒太阳的物种,以适应更持续的阳光照射。

(弗格森 4 区)
栖息于日光带的爬行动物展现出显著的向日性适应能力,使其成为以太阳为导向的爬行动物物种中的佼佼者。这些生物经过进化,进化出了快速吸收和保留热量的生理机制,从而在许多同域物种表现出避光的时期,仍能保持活跃。它们的外皮图案和结构通常与其干旱或明亮的栖息地相呼应,既赋予了它们隐秘的优势,也赋予了它们抵御过度辐射的保护措施。对于这个演化支而言,峰值太阳辐射强度与其说是一个环境挑战,不如说是一个它们能够娴熟适应的生态位。
日光 区 适合以太阳为导向的爬行动物物种,即中午开放的阳光浴者,它们在最强烈的阳光条件下茁壮成长。

“为您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找到最佳的 UVI 区域。 ”

在我们追求负责任的爬虫养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为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提供资源,还要让它们重新回归它们起源的野生环境。这是一段充满尊重、理解和深深敬佩这些不可思议的生物的旅程。
作者:EXO-TERRA
翻译:北京天佑 16KM.NET
编辑:北京天佑 reptilezoo.cn
日期:2025年5月16日
©2008 北京天佑爬虫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

Pogona vitticeps 是一种开放的太阳晒斑动物,经常出现在日光区。

希腊陆龟 (Testudo graeca) 是一种嗜热生物,生活在真视区内。

晒太阳并威胁金衣龙或褶边蜥蜴,卡卡杜,澳大利亚

Coprrelophus ciliatus 经常暴露在阳光直射下

绿安乐蜥(Anolis carolinensis)在夏威夷考艾岛上晒太阳
沐浴在阳光下的东部鬃狮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