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北京天佑工作室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東部豹龜在南非野放失敗的省思 | 豹纹陆龟

1 min read
大約在一個月前,
台灣的烏龜保育專家 Jeff 發起了一場餐敘,
把我們這些認識了二十幾年的水族兩爬界老朋友們找來聚一聚。
這些老朋友都和我也算是有著某種革命情感吧,
我們在年輕時可說非常的瘋狂,
經常半夜臨時起意不睡覺的攻進深山裡面去探險,
就為了尋找台灣原生的蜥蜴、青蛙、蕨類、水草和蘭花,
回想當年我房間內的沼澤缸,
有許多兩爬物種都是自己從山裡面抓回來的。
如今述說給家裡的兩個小孩聽,
他們都很難相信自己道貌岸然的老爸,
年輕時竟曾有過如此瘋狂的行為!
當年我的興趣主力是放在水草,
對於兩棲爬蟲的接觸經驗較少,
但有幾位老友早在台灣的陸龜養殖尚未開放或興起之前,
就已經在飼養許多品種的陸龜了,
因此我們席間不免聊到了陸龜,
我也因此有機會從這些陸龜老手身上,
獲得更多的有關陸龜的第一手資料。
例如老友 Jeff 在席間就提到了,
閉殼龜屬(Cuora)如花背箱龜(Cuora galbinifrons)和布氏花背箱龜(Cuora bourreti),
原本在去年(2013 年)的國際會議中,
要晉升為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一級保育動物,
但因也是閉殼龜屬原產國之一的中國並不同意升級,
只好依舊維持在二級保育類。
我則舉出了野生麒麟陸龜在寮國東南部原產地的價格一文表示,
從原產地的價格其實就忠實的反映出了稀有的程度,
花背箱龜升級為一級保育類動物是遲早的事。
由於我也提到了麒麟陸龜(凹甲陸龜)(Manouria impressa)的原產地價格,
席間一位現在已是企業家第二代的老友分享了他的經驗。
這位當年經常和我在半夜上山下海的老戰友表示,
他自己曾經養過一隻麒麟陸龜達八個多月的時間,
原本信心滿滿的自認已經養得活這隻難搞的陸龜,
於是又買了一隻麒麟陸龜來作伴,
雖然經過了標準的檢疫隔離程序,
想不到兩隻麒麟陸龜放養在一起沒多久以後竟然就全死了!
老友對於麒麟陸龜的死因始終無法理解,
至今都不太想再飼養麒麟陸龜。花背箱龜原本在 2013 年要晉升為第一級保育類動物的,因中國方面不同意而維持在第二級。

老友們問我目前打算飼養哪種陸龜?
我的回答是:
打從自己飼養的緬甸星龜(Geochelone platynota)雙雙暴斃,
再加上美國南加州的 Tom 發表了蘇卡達象龜和豹龜幼體的飼育指南(2013 年版)
我對於陸龜的飼養陷入了一種茫然無措的思緒。
我很想要透過觀察來獲得更多陸龜的原始習性,
但這是個極富挑戰性的任務且代價可能會很高,
而採用 Tom 的密室飼養槽方式,
說穿了就是把陸龜完全當成了「溫室裡的花朵」,
在人類最高規格的照顧下當成寵物飼養,
可這種無法觀察陸龜真正習性的飼養方式,
是我應該所追求的嗎?
這時一位與日本有貿易往來的老友補充說:
日本目前對於剛進口的印度星龜(Geochelone elegans)幼體,
採用了濕度 90% 溫度 30 ℃ 的飼養方式,
聽說星龜幼體的存活率現在變得非常之高。
此話的真實性固然有待進一步的查證,
但不知道日本人的高溫高濕飼養方式,
是否也是受到了美國南加州 Tom 的影響。
的確,
美國南加州 Tom 把陸龜當成「溫室花朵」的飼養方式,
就有人質疑這樣的飼養方式並不符合自然,
並加以嚴厲抨擊。
在美國陸龜論壇先前的辯論中,
我忍不住也提出了個人的看法:
除非是我們完全不去理會陸龜且任其在野外自己某生存,
只要是任何人為介入的飼養方式,
就再也不能稱作「符合自然」的方式,
就算是設備環境最好的動物園和保育中心也一樣。
一旦被人為介入飼養過的動物,
那就再也不能稱為野生動物了,
充其量只能算是個寵物。
而 Tom 只不過是把「人為介入」的飼養方式,
發揮到了一個極致的境界,
又不是為了讓這些陸龜再野放回自然才飼養和繁殖。
況且陸龜這種生存在地球上甚至有百萬年的生物,
怎麼會需要人類來「保育」才能夠存活呢?
人類對於野生動物的最佳「保育」方式,
就是離牠們遠一點完全別去碰觸牠們,
因為人類才是導致物種滅絕的罪魁禍首。美國南加州 Tom 的高溫高濕密室飼養方式,雖然能養出不隆背的陸龜,但還是遭到了不符合自然的批評。

姑且不論密室飼養槽果真能培育出不隆背的陸龜,
許多養龜老手或專家們的「傳統」方式,
真的就能養出比較自然且強健的個體嗎?
或許來自南非的一篇豹龜野放研究,
可以給我們當作參考和思考的依據。
這是南非學者 Wimberger 等人在 2009 年所發表的一篇研究,
這篇研究追蹤了兩批「血統純正」的東部豹龜(Stigmochelys pardalis babcocki)野放後之存活率。
第一批豹龜是在 2005 年一月野放的,
總共有 22 隻(11 公 11 母),
其中的 10 隻(5 公 5 母)安裝了無線電發報器以便於日後的追蹤;
第二批豹龜是在 2006 年十二月的 5 隻(3 公 2 母)和 2007 年二月野放的 2 隻母龜。
這兩批東部豹龜被野放至南非東北部的兩處保育區內,
第一批總共追蹤了 25 個月而第二批追蹤了 13 個月,
這兩批野放的東部豹龜都不是幼體而至少是亞成體,
在野放當時都經專家確認是處於健康良好的狀態,
直線背甲長(SCL)介於 18.1 至 46.3 公分之間,
體重則介於 1.2 至 15.3 公斤之間。
南非的學者想透過安裝了無線電發報器的豹龜,
了解這些豹龜亞成體在野外的存活率到底如何?
從南非學者所提供的紀錄簡單的來看:
第一批 10 隻東部豹龜在野放 25 個月以後,
只有一隻確認是存活的,
另有三隻確認是死亡的,
此外有六隻則是下落不明命運未卜;
第二批野放的 7 隻東部豹龜在 13 個月以後,
有三隻確認是存活的,
另有四隻確認是死亡的,
不過作者提到了三隻存活中的一隻,
在被人發現時已染有重病,
雖然被帶回來進行醫治,
可是最後依舊無法挽救,
所以野外存活只能算是兩隻而已。
就這些東部豹龜的死因來看,
確認死亡的七隻之中,
有三隻是被人類有意或無意殺害的,
有一隻是因其他動物導致翻倒死亡的,
另有三隻乃是因疾病、脫水或飢餓造成的,
而從野外帶回一隻也是因重病死亡。
南非的學者自己承認,
這次的兩批東部豹龜健康亞成體野放研究,
整體而言算是並沒有成功。只要不是打從孵化那一刻起接受大自然嚴厲的考驗,任何方式人工飼養的陸龜都可說是溫室裡的花朵。

至於生死未明的六隻豹龜,
作者則是相當輕描淡寫的指出,
主要是無線電發報器脫落或失靈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
南非的學者在這篇豹龜的野放研究當中,
透露了許多很多不容忽視的重點。
首先選定的兩處野放地點,
南非的學者對於野放的地點相當的謹慎,
東部豹龜的野放地點必須具備許多必要條件,
其中較引我注意的是:
野放地點必須是東部豹龜的原始棲地,
曾經有過同一亞種的族群,
但在野放之時已經不再有東部豹龜或數量極為稀少了,
當然了,
野放保育地點必須仍舊保存著東部豹龜生存所需的各種環境條件,
例如食物、飲水和遮蔽處。
換句話說,
南非東北部原本就是東部豹龜的原始棲息地,
而且至今整體的環境還很適合東部豹龜生存和野放。
但問題來了?
既然棲息地尚未消失,
那麼當地的東部豹龜是怎麼消失的?
南非的作者其實在文章內就已經說得夠清楚了,
南非的人民有將豹龜當成傳統藥材或食物的習俗!
說穿了,
南非東北部的東部豹龜最可能還是因為人類捕獵而滅絕的。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六隻豹龜生死未卜,
與其說是無線電發報器故障或失靈,
更有可能是遭到了人為的破壞,
也就是說這幾隻東部豹龜是被人抓走了。
畢竟當地可曾經是東部豹龜的原產地,
如今遇到了突如其來的東部豹龜亞成體,
當地居民豈有不認得或放過這一道山珍美味的道理?
南非東部豹龜的野放遭到人為因素介入而失敗並非是絕無僅有的例子,
我們在馬達加斯加的陸龜保育白費功夫一文中就提到了,
對於原棲地我們並無法阻止其繼續遭到破壞,
況且人類不論是為了食用或走私,
都不會停止對野生陸龜的盜獵。
而在安哥洛卡陸龜的幼龜存活率與兩位烏龜專家 Gerald Kuchling 和 Win Ko Ko 會談兩篇文章中,
也提到了安哥洛卡陸龜(Astrochelys yniphora)和緬甸星龜的野放都有著類似的坎坷命運。
安裝無線電發報器野放最成功的陸龜,
要算是沙漠陸龜(Gopherus agassizii)了,
野放的存活率高達 68%。
可是令人玩味的是,
沙漠陸龜是原產地和野放地點在美國,
而那是一個極重視當地物種保育且沒吃陸龜習慣的國度。人工養殖陸龜野放存活率最高的,要算是沙漠陸龜了。但那是在極重視保育且沒吃陸龜習俗的美國。

疾病是另一個很值得思考的議題,
我們並不清楚野生的東部豹龜亞成體,
因乾旱和飢餓導致死亡的比例佔了多少?
但很顯然的是,
這些野放的豹龜對於野外的殘酷環境適應力並不佳。
由二十一世紀的這幾篇陸龜保育和野放成效不佳的報告來看,
陸龜保育中心對於陸龜的生理和習性理解也有待加強,
這再度說明了一件事:
能夠繁殖出大量的陸龜並不等於已經充分的理解陸龜。
保育中心的陸龜養殖方式,
說穿了也是把陸龜當成「溫室花朵」般的照顧,
我們在野生麒麟陸龜在寮國東南部原產地的價格一文中,
提到了美國貝爾勒龜類保育中心(Turtle Conservancy Center)將陸龜以貴客般的驕寵。
雖然該保育中心在龜類的繁殖上有著傲人的成就,
但驕寵陸龜的做法,
恐怕對於日後的野放是毫無幫助的。
既然都是在人工環境下養殖陸龜,
保育界或衛道人士又如何能宣稱自己的方式才是「自然的」?
又有何資格批評美國南加州 Tom 的方式是多麼的不自然?
只要不是從孵化的那一刻起就接受大自然的嚴厲考驗,
人工照顧過的陸龜就不能稱為自然的方式。
其實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 2000 年時就已經提出,
對於沒收充公的陸龜個體,
並不建議再釋放至野外,
因為野放後的存活率很低,
況且可能對環境有負面的影響(如疾病帶原),
對於沒收充公的陸龜個體,
要嘛給予安樂死,
不然就終生飼養在人工的環境內。
身為一個陸龜愛好者,
我們肯定不願意見到陸龜遭到安樂死的處置,
那麼另一個選項只剩終其一生飼養在人工環境內了。
既然在人工環境下想追求自然的飼養方式非常的困難,
至少美國南加州 Tom 的高溫高濕密室飼養方式,
提供了另一種照顧陸龜的方式,
而且也能夠有效的預防陸龜因水分不平衡所引發的許多問題。
健康不隆背的陸龜,
不正是大部分陸龜飼主所追求的目標嗎?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不建議沒收充公的陸龜野放,因為存活率很低。緬甸星龜也的確有過兩次野放失敗的教訓。

參考文獻:
K. Wimberger et al(2009): Can Rehabilitated Leopard Tortoises, Stigmochelys pardalis, Be Successfully Released into the Wild? Chelonian Conservation and Biology 8(2):173-184.

About The Author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 2021040747 -1 by 湤 .